新春伊始,DeepSeek的爆火掀起新一輪AI浪潮。人工智能真切地融入并重塑著各行各業,帶來創新契機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擁抱人工智能這一時代變革力量的同時,應對安全與治理層面的隱憂?
2025年全國兩會之際,南都全國兩會前方報道組策劃推出“進擊的AI”專題報道。邀請代表委員共同圍繞人工智能展開深入探討,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從“土味霸總”到非遺傳承,從地鐵通勤的消遣到文旅融合的推手,微短劇撬動了一個千億級市場。“微短劇的爆發,是技術、需求和政策共振的結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亞太傳播中心原總編輯王眾一在接受南都專訪時直言。
王眾一深耕文化傳播三十余年,在他看來,微短劇的獨特價值在于“用最小的成本,觸達最廣泛的情感”,這種“低門檻、高共情”的模式正在重塑文化消費的生態鏈。
但王眾一也關注到,盜版內容以“0.1元解鎖全集”的野蠻姿態侵蝕原創土壤,AI技術催生海量套路化劇本,豎屏形式與藝術表達的沖突日益凸顯。對此,王眾一認為:“技術是工具,不能替代人的創造力。當行業忙著用AI‘量產’內容時,我們更該警惕情感深度的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亞太傳播中心原總編輯王眾一。
談微短劇
當所有人忙著用AI“造劇”時,我們更該警惕情感深度的流失
南都:今年重點關注哪些領域?
王眾一:一是繼續推動微短劇行業規范,呼吁建立“污點記錄”制度和原創激勵制度。二是探索“微短劇+”模式,比如與非遺傳承人合作開發短劇,讓手藝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文化創新不是空中樓閣,只有扎根現實,才能走得更遠。三是深化國際傳播研究,尤其是對美、日等國的文化策略分析。
南都:近年來,微短劇市場發展迅猛。微短劇行業近年有哪些顯著變化?
王眾一:當前市場規模持續擴張,2024年總產值突破500億元,免費劇場占比從11%漲到50%,用戶基數大幅增長。行業也在加速規范化。北京市廣電局去年出臺政策,要求平臺落實分級審核、白名單制度,劣質內容逐漸被淘汰,精品化成為主流。“跨界融合”成為微短劇的關鍵詞。微短劇不再局限于家長里短,普法、支教、非遺等題材涌現。例如紅果短劇《重回永樂大典》這類與文博機構合作的短劇,既講好故事,又傳遞了歷史厚度。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跨界合作正在形成體系化發展態勢。北京廣電網絡視聽發展基金的專項扶持,以及"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等創作計劃的持續推動,表明主管部門已將其納入視聽產業升級的整體布局。從《錦衣巷》入選年度扶持項目,到普法劇、支教主題劇等多元題材的開發,行業呈現出內容垂直化與制作專業化并行的趨勢。
南都:微短劇對文化消費、就業市場和傳統文化傳播有哪些獨特價值?
王眾一:微短劇的爆發并非偶然。它的核心優勢在于“隨時隨地”——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在地鐵、通勤路上就能觀看,這種便捷性完美契合了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從數據看,微短劇的市場規模已超過傳統電影,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新引擎。比如“跟著微短劇去旅行”這類微短劇,將劇情與地方文旅結合,觀眾看完一部短劇,可能直接買票去拍攝地打卡,帶動了國潮品牌、地方經濟的聯動增長。
就業方面,微短劇的產業鏈條雖短,但覆蓋面廣。從劇本創作、拍攝到后期推廣,2024年直接帶動就業崗位約22萬個,間接崗位超42萬。不少傳統影視從業者轉型加入,年輕導演、演員也借此嶄露頭角。比如一些專業院校畢業生,過去擠破頭進不了大劇組,現在通過微短劇積累經驗,甚至反向“輸血”長視頻領域。
文化傳播上,微短劇的“輕量化”反而成了國際化的跳板。比如家庭題材短劇在日本反響熱烈,中日合拍的趨勢逐漸興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輸出,比傳統影視更易打破文化隔閡。
南都:微短劇面臨哪些挑戰?
王眾一:首先是內容創新后勁不足。大量作品扎堆言情、復仇等套路題材,觀眾容易審美疲勞。未來需挖掘更復雜的社會議題,比如職場困境、代際溝通,甚至鄉村振興中的真實故事。其次是形式局限。豎屏雖方便,但構圖單一,不妨嘗試橫豎屏切換、互動劇等新形式。另外,在國際競爭方面,韓國短劇已通過Netflix走向全球,我們的微短劇若想“出海”,需在敘事上找到人類共情點,而非僅依賴文化符號。
南都:當前微短劇盜版問題嚴重,甚至出現“0.1元解鎖全集”現象,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王眾一:版權保護是行業健康發展的生命線。首先,平臺需強化審核機制,在內容上線前篩查抄襲風險,而非事后補救。可以考慮由平臺對于盜版內容打標簽,主管部門處罰盜版制作方、出品方,建立“污點記錄”制度。其次,可借鑒傳統出版業的經驗,對從業者進行版權法規培訓,從源頭提升意識。此外,政策層面應加大對侵權平臺的處罰力度,同時鼓勵原創。比如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優質劇本,讓創作者不必靠“模仿套路”生存。
南都:AI生成劇本等技術正在改變創作方式。如何看待技術對內容質量的“雙刃劍”效應?
王眾一:自去年以來,人工智能作為新要素融入微短劇創作,可謂喜憂參半。AI雖提升視覺效果和技術水平,但侵權問題隱匿。人工智能或致原創性缺失、模式化,缺乏深度與情感共鳴。我們應深挖情感和社會問題,不能因技術忽視藝術內涵。要凸顯人的主體性,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避免質量下滑。
未來,人工智能在微短劇創作中應用將更廣泛,關鍵在于平衡技術與原創,推動其邁向新高度。需警惕“為量產而量產”,守住情感深度,讓技術賦能而非替代創造力。讓我們在技術與原創之間找到平衡點,推動微短劇創作邁向新高度。
談文化破圈
少一些擺拍式宣傳,讓市井煙火氣助力文化出海
南都:海外社交媒體上關于“China travel”(中國旅行)的視頻播放量也非常高。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眾一: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很自然的現象。從文明互鑒的角度來看,現在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國游客的開放,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外國游客來到中國后,很自然地會把在中國看到的傳統文化、社會人文,以及中國廣袤土地上的煙火氣,包括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特別是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城市和農村不斷變化的新面貌,都通過他們的鏡頭呈現出來。從內容素材上來說,這不僅空間廣闊,而且極具魅力,為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南都:最近外國人來華旅游視頻在海外爆火,但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如何應對?
王眾一:這些視頻的火爆證明了一點:真實最有力量。跟“高大上”的景點相比,外國人隨手拍的市井生活——比如早點攤的熱氣、公園里跳舞的阿姨——反而更打動人心。要打破偏見,就需要更多這樣的“無濾鏡”記錄。
對此,我建議減少“擺拍式宣傳”,鼓勵游客深入小城、鄉村,體驗地域文化。比如福建的英歌舞、潮汕的宗祠儀式,這些鮮活的本土文化一旦被看見,就能扭轉“中國只有熊貓和長城”的單一印象。此外,可邀請在華長期生活的外國博主參與內容制作,他們的視角既能貼近海外受眾,又能呈現中國的多維變化。